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最新动态

坚持社会公益 关注儿童健康——张炜专访

2020-07-24 17:15:26 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三十五年前,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,张炜选择回到南阳。

      起初只是想要离家近些,三十五年后,他找到更充分的理由来证明选择的正确。
   “南阳的老百姓信中医。”
      作为“医圣”张仲景的故乡,中医在南阳有深厚的土壤,即使是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,这里的百姓有啥大病小灾,都习惯找中医瞧瞧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“南阳的中医也会看病,尤其会看急性病。”

      张仲景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,被称为“中医灵魂所在”。张仲景之后的千百年里,南阳中医名家辈出,代代传承,应对疑难杂症,也有足够的诊治经验。
      张炜回南阳,是回了自己家乡,也回了中医的家乡。
      沃土育良材,扎根故乡的张炜,有了后来的成就,也有了许多故事。

          



点击观看纪录短片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“稀里糊涂”成了中医名家

      与众多出身世家的中医不同,张炜学中医,完全是稀里糊涂入了行。

      小时候,父亲告诉他:“你长大了啥都别学,就学个大夫,运动来了,打不倒你。”在那个运动、批斗满天飞的年代,怎么不在时代里跌倒,张爸爸指了条路给张炜。
      在高考恢复填志愿时,张炜全都填了医学院校,但他弄不清楚这些学校有何区别。
   “当时我压根不知道啥是中医,啥是西医,啥是中西医结合。
      就这样,被第一志愿的河南中医学院录取后,张炜稀里糊涂地推开了中医的大门。

     

       毕业回南阳,张炜被分配到了南阳中医院,当时的医院还在兴建中,荒草满园。两年后,医院建的差不多,领导说:“你们这些刚回来的大学生,都出去进修一下吧。”

     “ 同事联系了一个进修名额,是儿科的,不大愿意去。”张炜一看,就把名额要了过来,去哪学不是学,省得自己再联系名额。张炜随遇而安地给自己定了方向。
       阴差阳错进入的儿科,反而像是一块磁石,深深吸引了张炜。
他给自己挂了满档,每年都要抽空去其他医院进修学习,不仅师从中医名家,深耕中医诊治经方,也跟随儿科名医,学习西医理论和临床治疗。
       正是在这段经历中,张炜意识到,中医和西医,都不是完美的医学。张炜希望能在学习和临床实践里,找到两者的平衡。
    “最好的医学,是中西医结合的医学,最好的医生,是中西医都懂的医生。新时代的医生,要学会‘两条腿走路’。
    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正是我国推动“中西医结合”从临床试验到学科建设的年代,有了时代的加持,张炜的精进之路也算是乘风破浪,为他后来成为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”奠定基础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四处取经归来,张炜一手推动了南阳中医院儿科的建立。

     “他要建的,是一个多科室的大儿科。”跟随张炜十多年,护士长田静十分了解他心中的愿望。从南阳中医院到南阳张仲景医院,从科室主任到院长,张炜希望在南阳有更好更全面的儿科。
现在,张炜担任南阳张仲景医院业务院长兼儿科主任,他管理的儿科,拥有新生儿急救、儿内科、康复科三个病区,都是他擅长的领域。
        治疗上中西兼容,诊断和用药上却不忘自己的老本行,他给患者开药,九成是中药经方。在南阳,张炜有个称号,叫“儿科经方医王”。
        别担心药苦孩子不喝,“只要开对了药,孩子喝着顺口着呢。
       小琪妈妈深有体会:“孩子喝了张院长开的药,一天就见效。”小琪患有癫痫,从半岁多就开始找张炜治疗,现在已经九岁,有什么不舒服还会找张院长。
     “张院长有许多成人粉丝,两代人都找张院长瞧病。”田静印象中有不少这样的“老病人”。
最早的病人,张炜已经治到了第三代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让孩子活下来


       张炜有个习惯,遇到难治的病,会变得职业性兴奋。

       最早让他觉得兴奋的难题,是儿科急救。
       在进修的经历中,张炜意识到面对儿科急救,尤其是新生儿急救,仅靠传统中医,良策不多,但面对先进设备和西药无法解决的症状,中药却有奇效。
       张炜觉得,在新生儿急救领域,也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。1997年,张炜到南京儿童医院进修,在急救中心呆了一年多时间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新生儿急救的目的是提高生存率、降低伤残率,关键在于设备使用及时恰当。于是,张炜成了个设备收集爱好者,他建立的新生儿急救中心,集齐了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呼吸机。

       完善的设备,支持新生儿的急救和转运,这在南阳地区是独一份。“保温箱也是国外进口最先进的,如果有个ECMO,我这就有了最好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。”张炜十分自豪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但在早产儿急救方面,张炜还有遗憾。

       对此,9958河南救助中心主任雷克深有体会。他与张炜因治病相识,因为一次患儿救助,开始了更多合作。
     “当时有个早产孩子,父母觉得希望不大,也没钱治,就把孩子丢在医院,消失不见。但张院长一直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治疗。”雷克记得当时张炜院长找到了他,希望能救助这个孩子。
        雷克帮忙筹集到了治疗的费用,孩子也在张炜团队的努力下顺利度过难关。后来,雷克找到了孩子的父母,孩子重回家庭,身体健康得很。后来,雷克和张炜一起救助了好几例这样的早产儿。
     “胎儿早产多是宫内感染引起,除却先天缺陷,许多早产儿都有救治价值,但花销巨大。”以往经历中,张炜见过太多活生生放弃的例子。
     “生命无二啊!这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生命。”张炜希望有人能帮他实现“让孩子活下来”的愿望。
他不满足于零打碎敲的救助,于是找来“老朋友”雷克,建议成立一个专项基金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2017年4月21日,在张炜的推动下,9958“早产儿救援计划”正式成立,南阳张仲景医院成为定点合作医院。三年时间,9958“早产儿救援计划”共支出善款82余万元,救助贫困家庭早产儿74名

       在河南,南阳是人口第一大市,人口过千万,每年新生儿超12万。张炜创立的新生儿急救中心,和9958“早产儿救援计划”一起,是为南阳千万新生儿保驾护航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医学是场接力跑


       医者之外,张炜亦是师者。

       医院里,他是科室主任,是学科带头人,挑着中医儿科发展的担子;医院外,他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硕士生导师,是南阳理工学院的教授,做着“授人以渔”的角色。他要让自己钟爱的仲景学说在这片土壤上有新的绽放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他很享受带学生的过程。他喜欢在晨会后,给年轻的医护们讲一个病症的诊治;他喜欢布置一个经方的学习任务给全院所有科室;他喜欢在查房的时候突然提问。

       雷克去找张炜看病时,也不忘讨教些中医常识:“他不挑学生,什么样的人都愿意教,像我这样没任何基础的,他都会很认真地教。”
       张炜的学生和同事张亚则有更深感受。
    “张院长就是我们医院的百科全书。”张亚无法掩饰自己对老师的崇拜,她从不追星,却把张炜当作自己的偶像,只要是医学上的问题,总能在他那里找到答案。
       当年,张亚正在上中学,却患上神经衰弱,四处求医之后,在张院长这里找到了根治之法,从那之后,她立志要学中医。现在,她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一名医生。
      “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。”在张亚心中,张炜是领导,更像是家长,对科室里年轻的医生护士们都格外关照。

        张炜这样评价自己的师者身份:“医学的发展,就是一场接力。任何一个老医生,都有带学生的义务,我这三十多年的心得体会,不传授给年轻的下一代,就是损失,这也关系到年轻人的成长和科室的成长。而且,做医生是积德行善,我一个人做善事力量太小,总要带动更多人去做这个善事。”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他给学生上课,第一堂不讲医学,先讲做人。在张炜看来,扎实的学问是合格的医者必备,只有做个好人,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。

       他给心目中的好医生定了十六字标准:踏踏实实、勤勤恳恳、堂堂正正、清清白白
     “医生是不允许犯错的。”这是对其他生命负责,也是对自己负责。时代在变换,人们对于健康有了新的需求,对医生也有更高的要求,而这个时代的中医成长更难,中医之外,西医的知识和技术,已成必备。
在接力传承的医学世界里,张炜要做个强棒,多跑几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比别人“多活”几十年


       再过两年,张炜就到了退休的年纪。

       但对张炜而言,人生才只到中场,所有人也都知道,让他真正退休,还要好多年。
工作三十五年,张炜变得单调,生活里没任何娱乐,节假日也都被拿来工作,或是看书写书。
        现在,他仍坚持一周要出四次门诊,“如果不让我出门诊,都感觉自己不像个医生了。”
        有人问他:“都快退休了,还这么拼命干嘛?”
     “我不觉得累,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和职业融为一体,就会很轻松。我做的事也不图功利,所以很快乐。”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把自己的名字和医学发展紧紧系在一起,也让他收获不少荣誉,他倒不觉得自己出名了,只是感觉到找他看病的人多了。他也从不拒绝病人,虽然是儿科医生,却有不少成人患者找他,因为挂不到号,他会抽出中午的时间帮他们看看。

        张炜从没午休的习惯,他做了个计算,如果从每天休息的时间里匀出来些用来做事,他可以比别人“多活”二十年。
      “我最遗憾的事啊,就是青春不能永驻,年龄不饶人哦。”最近,张炜觉得自己的记性有些跟不上了。
都说中医讲究调理和养生,可在田静看来,张炜一点都不懂得爱惜自己。“几年前吧,医院接到一个孩子,因为吃错了中药,送来时十分危急。张炜连夜从家里赶来抢救,当时科室还没值班室,他就盖个军大衣,在桌子上睡了三天三夜,直到孩子彻底脱离危险。”
        张亚的描述更加直接:“他就像个永不停歇的马达!
        现在,这个马达正推着一艘船在医学学海航行,海无边无涯,船上的灯,是后来者的航标。
        对身后的年轻人,张炜觉得自己有时太严,有时又太松,拿捏不好标准,他倒也释怀:“我啊,迟早是个不受欢迎的老头。”
       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,写着“珍惜每一位朋友”。
        在张炜的身边,有他珍惜的大朋友、小朋友、年轻的新朋友、熟识的老朋友;繁忙的医院是他的朋友,厚重的医典也是他的朋友。
       有谁会不喜欢这个博识又风趣的老头呢?
       科室里的晚辈们,都喜欢跟他聊天,不只是学习,有时候像一家人。他们都羡慕张炜院长学东西的速度:“他学啥都特别快!”
       不知是医学的无穷尽给了他劲头,还是他的渴求让医学变得有趣可爱,三十多年前,他一定不会想到,如今的的自己,生活因为医学而变得丰满。
       历史中的每个时代,都由人创造,传统和现代在当下对接,给这个时代的人们设问。张炜在自己的领域里,找到自己的方向,他并不担心学中医的人会变少,他要做的,是让中医身上有西医的技艺,让千年的传承,仍是这个时代的智慧。
       最近,他花时间跟外语“亲近”,他总说:“如果我外语再好点,还能做更多贡献。”



来顶一下
近回首页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