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去春来,万物复苏。此时正值各种病原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之际,加上早春的气候多变,冷暖莫测,是人体抵抗力减弱或对外界环境适应性欠佳的时候。因此,春季为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受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影响,这些疾病容易引起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流行。常见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如流感、麻疹、流行性腮腺炎、水痘、风疹等;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如百日咳、白喉、猩红热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。
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呢?广州军区总医院儿科许蔓春主任指出:要注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畅;要加强体育锻炼、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;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衣着,穿衣要适当,随气温变化增减,以脊背无汗为适度;注意平衡膳食,多补充维生素,多喝水;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,尽量少去人群较为拥挤的地方;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注射疫苗,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,以预防传染病。
就春季儿童最常见的几种呼吸道传染病,广州军区总医院许蔓春主任也逐个就预防措施对网友提个醒。
一、流感: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多见于冬春季,按流感病毒抗原结构不同分为甲、乙、丙三型,由于病毒抗原结构容易发生变异,人群对变异后的病毒缺乏抵抗力,引起暴发或大流行。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、发热、头痛、全身肌肉酸痛,软弱无力,并有轻度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胸骨后灼热感、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;主要体征是面颊潮红、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;化验检查显示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。流感的传染性强,一旦发病,应至少隔离至热退48小时后。
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、多饮水,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,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,如降温、补液,保护心功能等,并可酌情选用抗病毒药或干扰素。流感的预防,除要注意保暖防寒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,以减少呼吸道传播机会等一般措施外,对老年人、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要特别加以保护,可在每年流感流行前几个月中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,也可在流行期间给予药物预防,如给予病毒灵口服,每次0。1g,每日2次,连服1周左右。
二、麻疹:是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多见于冬春季,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对象。近年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,发病率已大大降低,按周期性流行但规律已消失,发病年龄亦向后推移,使得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,对此要加以关注。麻疹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,首先表现为发热,为头痛、咳嗽、流涕、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并可伴有畏光、流泪、眼睛浮肿等眼结膜炎症状。发病3-5天后开始出疹,自耳后、发际开始,渐延至额、面、颈、躯干及四肢,手掌、足底等。皮疹出齐后的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,而后按出疹顺序在2-3天内退疹,疹退时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。在流行季节遇到有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的患儿,要注意口腔检查,如果在口腔见到麻疹黏膜斑,就可判定为麻疹,及时住院隔离与观察治疗。麻疹预防的关键措施是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,应在儿童8个月时给予皮下注射接种。
三、风疹: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好发于冬春季,2-5岁儿童为高发对象。风疹的临床特点是先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但症状轻微。1-2天后迅速出现皮疹,多见于面部、颈部和四肢,形态多样,多为淡红色斑疹、斑丘疹或丘疹,常伴耳后、枕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。皮疹持续2-3日消退,消退时无脱屑、亦无色素沉着。确诊为小儿风疹后应隔离治疗,隔离至出诊后的第5日。针对小儿风疹的预防,可用风疹减毒活疫苗,于出生后的第15个月时接种。易感育龄妇女亦应适时接种,以防引起婴儿先天性风疹。
四、幼儿急疹:是婴幼儿特有的冬春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特点是起病急、高热,但全身症状轻微。高热持续2-4日骤降或渐降,而后迅速出现皮疹,一般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,以躯干部位较多,面部和四肢稀少。1-2日后疹退,无脱屑及色素沉着。幼儿急疹的治疗以护理和对症处理为主,重点在于预防高热惊厥。目前尚无特定疫苗接种,预防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与患儿的接触,如有过接触应注意观察,发热患儿需隔离治疗至疹退以后。
五、水痘: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好发于冬春季,1-6岁儿童多见。初期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但症状轻微。发病1-2天后出疹,先见于躯干、头部,而后渐延及面部及四肢,以躯干较多,四肢较少,呈向心性发布。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,后为斑丘疹,再后为椭圆形疱疹;特点为皮疹分批出现,壁薄表浅,大小不等,疱液清澈,后混浊,疱疹基底周围有红晕,常伴瘙痒,水痘患儿应隔离至全部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2周。出疹期间要防止抓破疱疹引起继发感染,一旦溃破可在溃面涂龙胆紫溶液或抗菌素软膏。目前尚无临床应用的减毒活疫苗,对免疫功能低下用免疫球蛋白注射可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病情.
六、流行性腮腺炎: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病,好发于冬春季,发病年龄以5-15岁的儿童最多。临床表现为起病急,初有畏寒高热、头痛、咽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,1-2天后先一侧腮腺肿大,数日后对侧腮腺亦肿大。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,向前、后、下发展,边缘不清,局部皮肤发亮肿胀,灼热但不红,具有弹性和触痛,在张口、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。腮腺肿胀于1-3日达高峰,持续4-5日逐渐消退,病程大约10-14天。流行性腮腺炎自潜伏期起至腮腺肿大消退时均有传染性,因而要注意隔离病人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止。
七、百日咳: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冬春季发病较多。新生儿因缺乏天然免疫力,也有发生百日咳,且病情较重。百日咳初期类似感冒,有低热、打喷嚏、流涕及咳嗽等症状,2-3日后咳嗽逐渐加重,7-10日后进入痉咳期,每日发作数十次,尤以夜间为甚,持续数周后逐渐恢复。由于百日咳自潜伏期末至发病6周后均有传染性,以病初2-3周传染性最强,因而自发病之日起应至少隔离40日或至痉咳开始30日。针对百日咳的预防,目前多采用百白破混合制剂作基础免疫,自孩子出生后3-6个月给予预防接种,皮下注射3次,每次隔4-6周。
八、猩红热: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多发生于冬春季,2-8岁儿童发病率高。临床表现为起病急,有发热、疼痛、咽喉痛、吞咽困难和全身不适。起病24-36小时内出疹,1-2日内迅速扩展至全身,持续2-3日消退,体温也随之下降。皮疹为颈、躯干及大腿内侧最为显著,一般为全身弥漫型、粟粒样大小均匀的点状充血疹,伴瘙痒,疹间无正常皮肤,触之有灼热及粗糙感,压之褪色。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,颈、躯干及面部为小片脱皮,而后掌、足底部有大片脱皮。猩红热的传染性以发病初期最强,到脱皮时多无传染性,隔离时间约为一周左右。流行期间,儿童应避免去人多拥挤,空气不良的公共场所,室内注意通风换气,多晒太阳,用盐水漱口也可减少猩红热发病。
九、流脑: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,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,也是多发于冬春季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,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致病。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,有高热、畏寒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及皮肤淤点、淤斑等毒血症症状,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微。病后3-4日进入脑膜炎期,呈现剧烈疼痛、频繁呕吐、精神与意识障碍,甚至谵妄、昏迷。体检可见血压升高而脉搏缓慢,尤其是有明显的神经损害体征,可见颈项强直或角弓反张,克氏征或布氏征阳性。个别儿童病例可表现为暴发型,病情凶险。一旦在流行期儿童出现高热、剧烈疼痛、频繁呕吐及有皮肤淤斑,应及时虑及流脑,尽早住院隔离和观察治疗,预防基本同猩红热,密切接触者可用抗菌素预防性治疗,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病情。
温馨提示:
春天万物复苏,虽然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,但对于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儿童来说,也是一个生长的黄金时期。很多孩子在冬天捂得严实、缺乏户外运动,接受紫外线照射少,容易缺乏维生素D,进入春天,孩子生长发育加快,建议年轻的父母们鼓励孩子在春季多晒太阳、加强户外运动,这样有利于增强体质,抵抗疾病。
|